歡迎訪問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

歡迎,請登錄 傳真:0635-8336665 24H電話:0635-8681234

龍門寺

山西長治龍門寺是一座歷史悠久、建筑風格獨特且自然景觀優(yōu)美的佛教寺院,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shù)價值。

線路分類: [考古遺跡] [宮殿樓閣] [名勝古跡]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山西省 長治市

本站推薦:

景點詳細介紹


龍門寺(Longmen Temple),初名法華寺,又名惠日院,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zhèn)源頭村北約1.5千米的山坳里,始創(chuàng)建于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占地面積5070平方米。
龍門寺坐北朝南,東西寬65米,南北長78米,布局分三條軸線布置。中軸線布置了三進院落,每進院落均設(shè)有東西配殿,院落隨地形建造,形成漸次疊高的形念。中軸線采用對稱式布局,顯示了中軸線建筑在寺院中的尊崇地位、西軸線南前后兩進院落的僧舍和庫院等附屬建筑組成,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東軸線則南圣僧堂、水陸殿及禪堂、僧舍同合成的院落組成,東西軸線上的建筑均南前院、中院和后院部分組成,兩軸線的建筑多為明末清初所建。龍門寺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集于一處,是河谷內(nèi)歷史最悠久、現(xiàn)存文物建筑最多、跨度時間最長、石刻史料最豐富的寺院。
1996年11月20日,龍門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開始大規(guī)模建設(shè)。
后唐長興元年(930年)蓋堂殿宇一間。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共修蓋觀音菩薩堂一座并石像三事兼門樓。
根據(jù)《敕賜天臺山惠日禪院》記載:(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殿閣房舍百十余間,圣像五百余尊,已經(jīng)達到現(xiàn)存規(guī)模。
北宋紹圣五年(1098年),大雄寶殿重建。
后漢時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載:“自乙酉歲方營,興構(gòu)法堂,崇建僧舍。及山主悟深參禪自久,振錫言,乃有自社信心清門多士,增加紺殿,塑繪尊儀,尋觀相好之容,咸得瞻歸之所。至乙未載復興,府城及漳北兩縣邑人等共修蓋到觀音菩薩堂一座,并石像三事兼門樓行計五十余間,并公輸獻技王爾揮斤擇芳桂之而翠屏之勢,恢拓基址,揆蕆工徒,廣廈俄成,大壯斯睹,梁橫螮蝀,瓦序鴛鴦,若天上之化來,非世間之特起,仍于堂內(nèi)安立石像,久年華,俾生恭,一勞恒逸,兼造經(jīng)藏,復建法幢四部,裝寫大悲妙句。”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敕賜天臺山惠日禪院》碑載:“殿閣房舍百十余間,圣像五百余尊”。說明經(jīng)過五代后唐和北宋兩次大的修建已基本達到現(xiàn)存規(guī)模。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惠日院記》所載:“忽罹兵燹,惟石柱、碑座、正殿并東西兩殿及三門存焉,余諸房舍悉數(shù)被灰燼矣”。遭此戰(zhàn)亂,龍門寺的整體格局遭到嚴重的破壞,自第二進院落之后的建筑悉數(shù)被毀,僅存現(xiàn)仍保持五代的西配殿及宋代大雄寶殿,以及所剩天王殿(現(xiàn)山門)。
明清時期,大量漢地佛寺重修重建。
2005年,消防工程施工時發(fā)現(xiàn)石佛像。

建筑格局
龍門寺坐北朝南,東西寬65米,南北長78米,總占地面積約5070平方米。布局分三條軸線布置。中軸線布置了三進院落,排列有山門、正殿、后殿、于佛閣(已毀),每進院落均設(shè)有東西配殿,院落隨地形建造,形成漸次疊高的形念。中軸線采用對稱式布局,顯示了中軸線建筑在寺院中的尊崇地位、西軸線南前后兩進院落的僧舍和庫院等附屬建筑組成,東軸線則南圣僧堂、水陸殿及禪堂、僧舍同合成的院落組成,東西軸線上的建筑均南前院、中院和后院部分組成,兩軸線的建筑多為明末清初所建。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寺西溝地里還保存有宋、元、明、清歷代墓塔10余座。寺院的整體布局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空間的設(shè)計上層層推進,轉(zhuǎn)折有序,別具特色,顯示了宋代匠師對空間環(huán)境的理解和獨具匠心。 

主要建筑
正殿(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居寺院中央,建在高大的臺基之上,殿前無月臺。大殿前檐與后檐的石柱上分別鐫刻“紹圣五年戊寅歲四月二十二日石城村維那樊亮保家眷平安,施柱一條”和“金大定乙丑四月改建,朔邑令李晏”等字樣,據(jù)此可知,大殿建于宋哲宗紹圣五年(1098年),金世宗大定乙丑年(即大定九年,1169年)曾經(jīng)進行過局部改建或者修葺,此后在明神宗萬歷五至二十年(1577—1592年)、清世祖順治九至十年(1652—1653年)、清穆宗同治三至四年(1864—1865年)亦曾經(jīng)局部修葺,但是主體結(jié)構(gòu)則未予大改,基本上保持了宋代的建筑特征。
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六架椽,平面呈正方形。殿下臺基高1.4米,全部采用條石壘砌,臺面東西寬12.12米,南北深13.2米,面積160平方米。前檐臺明高1.52米,居中當心間部位采用條石砌筑七級如意式踏垛。踏垛底層中部與磚砌甬道相互銜接,甬道寬0.78米。
大殿為單檐歇山頂,采用灰色簡板瓦仰俯霜羔。奠中丁脊編飾花卉和祥云,無爪飛龍穿行于其間。垂脊前端有垂獸,戧脊與岔脊之間則施戧獸。正脊左右兩端的琉璃鴟吻為黃綠色,東端鴟吻高1.98米,西端鴟吻高1.8米。東端鴟吻較西端鴟吻顯得更加雄健,吻身飾火焰紋、云紋與龍鱗,色澤晦暗,胎體斑駁,蒼古拙樸;西端鴟吻色澤光亮,龍鱗較東端鴟吻細密。兩軀鴟吻顯然系不同時期分別燒造,其中一軀必定屬于后世補制。
大殿前、后檐當心間均施四扇規(guī)制相同的六抹頭直欞隔扇門,前檐左右兩次間辟窗,前、后可以穿行。門兩側(cè)施立夾,下部施條石地袱。檐柱上以闌額和普拍枋相連,枋上僅旋柱頭斗拱而無補間鋪作,顯得疏朗而古雅。大殿整體構(gòu)架采用10根立柱支撐,材質(zhì)有石木兩種。前檐和四角施6根方形抹楞小八角石柱,余皆系木質(zhì)圓柱,柱礎(chǔ)均為素面方形磐石。平柱高3.36米,角柱因為有升起而比平柱高了6厘米,木柱均施覆盆式卷剎。大殿檐下的普拍枋伸至角柱出頭,然后垂直截捧,沒有裝飾。闌額僅延伸至角柱內(nèi),角柱以外部分系螞蚱形假出頭。柱頭卷剎明顯,普拍枋與闌額疊交,形成“丁”字形,體現(xiàn)了宋、金建筑的共性特征。
第一進院大雄寶殿西側(cè)的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橡,建造于五代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是寺內(nèi)最古老的建筑。大殿為單檐懸山頂,殿頂舉折平緩,柱子的側(cè)腳升起顯著。殿下臺基低矮,為國內(nèi)唐、五代時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懸山頂?shù)钐玫墓吕?。殿前檐當心間施板門兩扇,左右兩次間辟直欞窗,門、窗較后世所見者略小。前、后檐共施8根檐柱。柱子砌入墻體之內(nèi),柱頭卷剎較大而和緩,卷剎全部是五瓣。柱頭斗拱四鋪作單杪,簡潔古樸,不施普拍枋而僅設(shè)闌額,闌額不出頭。檐下斗拱施華拱一跳,無補間鋪作而施隱出令拱。櫨斗直接坐在柱頭之上,用以承托小拱,出斗口跳,跳頭由四椽袱左右兩端砍制而成,這是中國唐代建筑的固有規(guī)制。櫨斗口內(nèi)施小拱一朵,簡潔吉雅。殿內(nèi)無柱,每縫梁架上僅施四椽袱和平粱的橫向構(gòu)架。四椽袱通達前、后檐外,于四椽袱設(shè)置駝峰和大斗,用以承托平粱。左右兩側(cè)均施托腳,于平粱之上置駝峰、瓜柱和大叉手用以承托脊檁。梁袱外觀呈“月梁式”,樸實而秀美,與五臺山南禪寺大佛殿相近似,猶存唐風。
燃燈佛殿位于第二進院北端中部,系元代遺構(gòu),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僅在前檐施柱頭科斗拱。斗拱為四鋪作雙下昂,耍頭系乳袱伸出檐外制成。雖然是“明袱”形制,卻沿襲著宋、金時期的“草袱”之規(guī)。梁架結(jié)構(gòu)為三椽袱對前乳袱用三柱,前槽金柱直接承托平梁前端,后槽于三椽袱之上施合桔、蜀柱、大斗承托平粱后尾,平梁之上設(shè)置大叉手和侏儒柱。梁架構(gòu)件全部是自然木材剝皮之后稍加砍削即投入使用,斷面不拘一格,并且極不規(guī)整,手法雜陳,與山西境內(nèi)的許多元代建筑頗相類同。其余東配殿、廂房、廊屋、禪院等均系明清兩代重建,外形莊重,雕刻細膩,門、窗裝修較早期建筑顯得較為華麗,整個寺院布局仍舊保留著宋代規(guī)制。
東配殿位居前院東廂,與西配殿相對而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前后插廊,明間設(shè)板門,兩次間置直欞窗。重建于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478—1504年)。東線建筑有水陸殿、天宮殿等;西線為兩進院落,多為僧舍、庫房等,大多為清代晚期或民國年間所建。

西配殿位于中線前院西側(cè),為寺內(nèi)最古老的建筑。創(chuàng)建于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間。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明間設(shè)板門,兩次間設(shè)直欞窗,殿內(nèi)無柱,四椽栿通達內(nèi)外。柱頭不施普拍枋,闌額不出頭,櫨斗直接座于柱頭之上承小栱,出斗口跳,跳頭由四椽栿兩端砍制而成。斗栱四鋪作出單抄,無補間鋪作,補間僅設(shè)隱栱。梁架簡潔,四椽栿直通前后檐。殿頂舉折平緩,檐頭僅施圓椽,無飛椽。構(gòu)造簡潔,具有唐代建筑的遺風,是中國現(xiàn)存已知的五代時期懸山式建筑。

龍門寺外西溝山坡上現(xiàn)存高僧墓塔13座,全部采用石塊雕造。其形制為幢式塔,塔身一級、二級、三級者皆有,最高者達5米,平面大多為四邊形,塔頂層雕鐫拱形佛龕。佛龕外部的左右兩測雕刻護法金剛像,龕內(nèi)所雕佛像面容慈祥,端莊肅穆,身披袈裟,手勢作“說法印”或者“禪定印”,佛像左右兩側(cè)雕鐫有衣飾華麗的菩薩像。塔底層為四角或者八角束腰須彌式塔座。塔座下面掘有地宮,乃存放高僧真身靈骨之地。

文物遺存
龍門寺各殿的塑像、壁畫、典籍和供器等附屬文物大多已經(jīng)損毀流散,僅剩3尊后唐時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時期殘存的壁畫。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寺院內(nèi)還保留著五代后漢隱帝乾佑三年(955年)的經(jīng)幢1通和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立的“故大師塔記”等歷代碑碣20通,在寺外西溝有祖師墳塋1處,寺院東南坡有和尚墳10余座和宋明等歷代墓塔4座。
龍門寺內(nèi)還保存著明成化年間鑄造的大鐵鐘1口和歷代題記,其中尚存宋代石刻雕像3尊,宋代石塔三座,欄板石雕1塊,均造型優(yōu)美,雕刻技藝流暢,似乎還沿襲著唐代遺風。 

歷史文化
建寺傳說
北齊建寺傳說
龍門寺的始建年代一種說法是北齊年間文宣帝為釋法聰敕修,寺曰“法華”?,F(xiàn)存碑刻及方志中最早提及此說的是龍門寺西北塔林中建于宋政和二年(1112年)的《大宋隆德府黎城縣天臺山惠日禪院住持賜紫沙門思昊預修塔銘》塔(簡稱思昊墓塔),銘文稱“寺始建于北齊武定八年(550年)”。
此后,繼承這一說法并又有新論的是今天王殿前的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敕賜龍門山惠日院重修碑記》碑和同年刊立的《重修惠曰院記》碑,前者文言:考諸斷碑,厥初敕建北齊文宣帝武定年間,實梁武第二王簡文帝末年也。是時有僧法聰者,南陽新野內(nèi)史陸機之兄,出塵納戒,立志三白,誓誦蓮經(jīng),入五臺山禮圣跡,回還及此,齊魏鋒敵,遁憩此山雪松之下,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煉左拇指禪,誦法華,不計其數(shù),指忽重生。謂三白者,白飯、白水、白鹽,一衾白發(fā)不易也,又身不偏倚,口誦真經(jīng),意不妄。此三明白享此嘉名,聲動朝野,文宣帝召見,大喜,遂敕修寺,額曰法華。
再后,大雄寶殿北檐下的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重建千佛閣碑記》碑,清乾隆《貓安府志寺觀》均循此說。前已有學者考據(jù),認為從唐《續(xù)高僧傳》、《法苑珠林》中所記釋法聰事跡看,除其年輕時曾游歷嵩岳外,主要修行經(jīng)歷均在南方,且卒于梁太清年間(547—549年),故不可能創(chuàng)建龍門寺,此說為后人附會。
唐代建寺傳說
龍門寺始建年代的另一個說法是唐太宗討叛之后遇神僧而建,其來源是今天王殿北檐下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正殿碑記》碑及大雄寶殿北檐下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燃燈佛殿記》碑。前碑云龍門寺“敕建唐代”,后碑則詳細描述了太宗討叛后,來此地所見:
蓋聞龍門之興起,自唐太宗干戈之際,統(tǒng)帥討叛之后,佛有意于茲土,祥光現(xiàn),恍若煙霧騰,太宗一望,勃動其心,疑必逃賊潛伏,不覺欣投。此地古來有云,佛臨雪松之上,盤膝端顏穩(wěn)坐。(太宗)問彼老僧曰:不在地,而在松,何所因故?及彼僧,及曰:松下無吾寸地,吾故覆處松頭,肯施一服之地?然后離松稍。太宗愿許四至,片時則化其形,圣人遇必,圣主遂命敬督工創(chuàng)作之。志不存,遺言未必皆真實,不明創(chuàng)自何代。
這個極具神話色彩的故事撰碑人亦言未必可信。之后又見于大雄寶殿北檐下清咸豐七年(1857年)《重修后正燃燈佛殿》碑。
龍門寺唐代創(chuàng)建的依據(jù)并不充分。

相關(guān)人物
悟深
悟深生平見于《敕留天臺山龍門禪院故大師塔記》碑。此碑現(xiàn)存于龍門寺西北塔林,園首,碑身高約1.5米,寬約77厘米。悟深逝后存放舍利的墓塔現(xiàn)已不存,僅留下此塔記碑,立于宋乾德五年(967年),距離悟深圓寂的乾德二年(964年)時隔三年有余。
悟深,唐乾寧二年(894年)生,本地“潞城縣潞川鄉(xiāng)下源里侯壁村清河郡張公之子”,二十歲時服丁徭從軍,其時潞州正陷于梁、唐的拉鋸戰(zhàn)中。二十八歲的悟深離開軍營,投身佛門,該年李繼韜先以潞州叛附于梁,同年十二月莊宗滅梁,并收復了潞州。悟深初在魏府(魏州,今大名縣東北)青籮禪苑受業(yè),后杖錫而游,“傳紹于西京寶峰山石柱和尚之宗風”。至唐同光三年(925年)回到本地。碑云悟深至此“鑿煙嵐萬仞之峰,安相好八十之像”,并“殿宇崢嶸,因之構(gòu)就”。之后,悟深成為龍門寺主僧。

名稱更迭
“法華寺”的名稱僅見于志書和碑碣關(guān)于創(chuàng)建的敘述中,現(xiàn)存碑碣中沒有以“法華寺”來命名的?!胺ㄈA寺”是何時因何更為龍門寺(院),現(xiàn)有資料中未見任何記載。關(guān)于“龍門院”的最早記載見于2005年龍門寺維修時發(fā)現(xiàn)的《五代后唐長興元年造像碑》“長興元年(930年)八月二十日造碣至天臺山龍門院”。五代后漢乾祐三年(950年)《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載:“今龍門山院者,攸趣曩圣所居,諸佛護持眾靈依附,早諧愿力克就,誠開辟金田,弘敞寶剎?!睆摹斗痦斪饎偻恿_尼經(jīng)》幢的落款為“乾祐三年歲次壬申建立,山主僧悟深,院主僧志悟”看,當時龍門山和龍門院應是分開管理的,也充分說明龍門山的田產(chǎn)是非常大的。
從“龍門寺(院)”到“惠日院”更迭的記載最早見于距龍門寺約20千米的大云院存宋咸平二年(999年)《敕賜大云禪院銘記》“皇王大惠,潛賜鴻恩,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三月七日,特降敕額改仙巖院為大云禪院,更龍門為惠日禪院之名”。此碑另載“厥有當院蘭若自建隆元年”,版權(quán)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結(jié)合龍門寺存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敕賜天臺山惠日禪院》碑載:“前至大唐重修此寺,后至大宋皇帝敕留此寺,往增廢,建隆二年辛酉歲二月十二日普降德音,應天下僧尼元無敕額未增毀停廢者,永存留,此院亦在奉敕存留之內(nèi)”。可見在宋建隆年間僅是“奉敕留存”,更名就到了太平興國八年。此后延至清早期碑碣中均是以“惠日院”名之。自清嘉慶后則以“龍門寺”名之,這應是龍門寺名稱沿用至今的主要原因。 

價值意義
龍門寺不僅以其優(yōu)越的環(huán)境風貌、高超的總體布局、精妙的建筑空間處理,成為中國古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而且其悠久的寺史,集五代、宋、金、元、明、清6個朝代的建筑于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shù)價值在中國現(xiàn)存古建中也屬稀有。

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龍門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龍門寺位于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zhèn)源頭村北約1.5千米的山坳里。